鲤鱼门的典故与海滨学校
鲤鱼门的典故
真的有鲤鱼?关於鲤鱼门命名,众说纷云。有说以前村内有两个如一对鱼眼的鱼塘盛产鲤鱼;亦有说九龙湾水道(现称维多利亚港)像条肥美鲤鱼!鲤鱼门水道窄门是鱼嘴,海心庙的鱼尾石就是出水鱼尾。另有一说是水道两旁的礁石群看起来像鲤鱼群,故如此命名。大家来看看像不像!
鲤鱼门水道,最早记载於16世纪时着的《粤大记》的海图,原指分隔港岛东北及九龙东南的海峡,後来海峡两岸的陆地亦称为鲤鱼门。现在「鲤鱼门」泛指位於九龙东,包括三家村丶马环村的鲤鱼门村。
1598 年《粤大记》内广东沿海图记载的鲤鱼门
1598 年《粤大记》内广东沿海图记载的鲤鱼门
海滨学校
1940 年代的海滨学校
(相片来源: 香港大学图书馆)
(相片来源: 香港大学图书馆)
1940 年代的海滨学校
(相片来源: 香港大学图书馆)
(相片来源: 香港大学图书馆)
自18世纪初,一群客家籍的石匠开始在鲤鱼门村定居。自立村以来,先後有不同办学团体在村内创立四所学校,包括由村民筹办的「启蒙学校」与「海滨学校」,和由宗教团体筹办的「圣腓力学校」与「德基幼稚园」,其中以「海滨学校」的历史最悠久。
海滨学校的前身是传统私塾,俗称启蒙学校。启蒙学校在1920年创立,是村内首间为鲤鱼门村学童提供基础学习的村校,该校於1936年注册为「鲤鱼门学校」。因为早期鲤鱼门村以客家人为主,老师故以客家话授课,课本选用三字经丶四书五经丶唐诗丶朱子格言等传统儒家典籍。该校校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损毁,不少村民逃离香港,学校停办。战後,村民回归,村内适龄学童渐增,由於启蒙学校校舍遭到破坏,村民筹款租用一所平房,於1946年在海旁创立「海滨学校」,校名寓意「学海无涯 海滨为始」。由於村内适龄学童人口不断增加,村民分别在1953年及1960年筹款建校和扩校。1970年代是该学校的全盛时期,有超过500名学生就读。後来由於村内人口减少,学校班数缩减,最终为配合政府整合教育资源,学校於2008年停办。该校校舍现已活化为其他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