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门 — 对香港海防的重要地位
海防设施
鲤鱼门海峡是进入维多利亚港的东面水道,属於战略重地。在1880年代,法国与俄国在东亚地区扩张势力,为防御两国对香港的威胁,英军在鲤鱼门海峡两岸提升海防能力,包括建立鲤鱼门军营和鲤鱼门炮台,成为香港岛东部的要塞。
1898年,英国租借新界(包括东九龙一带土地)後,重新登记村民及测量土地,把「恶魔山」(Demon Hill)译为「魔鬼山」(Devil’s Peak)。魔鬼山位於鲤鱼门海峡北端,高二百多米,东望蓝塘海峡,可监控出入鲤鱼门海峡的船只,曾为海盗的驻扎地。由於魔鬼山的地理环境具有军事优势,英军在魔鬼山建立防御设施,其中位於较高的歌赋炮台和低处的砵甸乍炮台在1900年代初建成,而魔鬼山堡垒则於1914年建成。同时,英军在对岸的港岛阿公岩建立新的白沙湾炮台和西湾炮台等设施,联合防卫鲤鱼门海峡。
第二次世界大战後,位於鲤鱼门海峡南北两岸的炮台遭弃置。港岛的旧鲤鱼门军营和魔鬼山的军事设施於2009年分别获古物谘询委员会评为一级及二级历史建筑,鲤鱼门军营第7丶10及25座亦於2016年获评为法定古迹,而部分鲤鱼门军营於1988年改建为鲤鱼门公园及度假村,开放予公众使用。

(約1941年)
香港岛鲤鱼门防卫设施地图
(約1941年)
(約1941年)
鲤鱼门灯塔

(相片来源: 香港历史博物馆)
1915年,鲤鱼门军营设有操场,可供士兵运动,锻炼体魄,後方可见鲤鱼门军营第10座。
(相片来源: 香港历史博物馆)
(相片来源: 香港历史博物馆)
由此处望向海面,大家可看到88号灯标(俗称鲤鱼门灯塔)。这灯标於1902年设立,主要协助往来本港的船舶定位丶导航及远离危险的礁石。灯塔最初为无灯航标,直到1924年方增设导航灯。灯塔於1964年改建为现时的外形。灯塔位於近岸礁石上,潮退期间可涉水前往,是鲤鱼门深受欢迎的景点之一。

(相片来源: 香港政府年报1954)
1954年,巨轮与帆船在鲤鱼门海峡南岸灯塔前经过
(相片来源: 香港政府年报1954)
(相片来源: 香港政府年报1954)

鲤鱼门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