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门 — 天后宫
天后是谁?
天后又称妈祖丶阿禡等,相传原名林默娘,於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在福建莆田湄洲出生,因她曾多次於海难救人,获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乡民奉为海上神明,并广泛建庙祭祀,形成妈祖信俗。妈祖信俗於2009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鲤鱼门天后宫
鲤鱼门天后宫全名为「天后圣母庙」,由天后宫和协天宫两庙组成。天后宫位於鲤鱼门海峡以北,依山傍海,具守护鲤鱼门海峡的意义。天后宫是两进一院式的临海建筑,墙身由混凝土建造,支撑人字绿色琉璃的瓦顶,主脊以陶瓷鳌鱼与宝珠装饰。

天后宫外貌(相片来源:潘新华博士)

天后圣母庙由天后宫与协天宫组成(相片来源:潘新华博士)
天后宫与一大礁石相连,石中有小石窟,如今被大神龛挡着,但仍供奉着原来的天后神像,可见天后宫是以这个天然石窟为基础,发展起来的。1953年重修天后宫时,在其旁边加建了协天宫。同时,工人在上述石窟内发现一块花岗岩石碑,上面刻有「天后宫 郑连昌立庙 日後子孙营业 乾隆十八年春立」。郑连昌为明朝郑成功部将郑建之孙,是当时盘踞鲤鱼门海域及魔鬼山一带的海盗。若石碑所言属实,可推断天后宫约建於1753年,至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古物谘询委员会於2010年评天后宫为三级历史建筑物。

天后宫主脊陶瓷鳌鱼与宝珠(相片来源:潘新华博士)
天后诞
每年农历三月廿三日的天后诞为鲤鱼门重要的节庆,会邀请茶果嶺天后宫与筲箕湾谭公庙神祇一同贺诞,不少善信前来参拜。此外,每年的农历四月中旬,村民都会在村内的空地搭棚,举行为期四日五夜的九本神功戏,庆祝天后诞辰。期间,村民更会选定一天,连同花炮会和客家麒麟队集体到庙内上香。他们拜神时,会推着盛满供品的手推车在庙前广场转圈「行大运」以代替叩首,仪式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