鯉魚門 — 海鮮天堂
鯉魚門早期的食肆
19世紀末,鯉魚門村居民主要是石匠及其家眷,由於交通不便,居民主要以街渡穿梭筲箕灣、九龍城、鯉魚門及坑口。1930年代,為配合香港防禦策略,英軍在鯉魚門村興建碼頭,並聘用很多工人在村內及魔鬼山加強軍事設施。人流因而增加,帶動了鯉魚門飲食業的發展。1940年代,村中最早的茶居「樂華園」及「明昌居」,不僅為村民提供客家傳統包點,還用小艇把糕點送至停泊在海灣一帶的船艇。
1950年代起,碼頭附近出現各式各樣的小店,售賣粥、飯、糕點及糖水等美食。由於鯉魚門村當時對外的陸路交通仍然有限,每天下午及傍晚時分,由筲箕灣去鯉魚門的渡船都擠滿了乘客,令村內這些小店生意興旺。同時,渡船碼頭兩旁有魚販設置攤檔,供路過的客人選購活海鮮到附近的茶居烹煮,形成了鯉魚門「海鮮美食業」的雛形。

《觀塘風物志》)
1960年代,渡輪與販賣海鮮的海鮮艇
(相片來源: 《觀塘風物志》)
(相片來源: 《觀塘風物志》)
海鮮酒家和海鮮艇湧現

(相片來源: 香港大學圖書館)
1968年,販賣海鮮的海鮮艇與它們的顧客
(相片來源: 香港大學圖書館)
(相片來源: 香港大學圖書館)
進入1960年代,香港的工業蓬勃發展,市民的消費能力提高。觀塘至油塘一帶的工業和住宅區相繼落成,令區內人口增加。海陸交通亦延伸至鯉魚門,吸引了很多本地遊客特地來鯉魚門品嚐海鮮,短短兩三年間,許多新的酒家在鯉魚門開業,渡船碼頭和海傍道中沿岸也有十多艘海鮮艇湧現,供遊客親自挑選活魚,增加了他們遊玩的樂趣。
海鮮天堂
在1967年末,政府實施爆炸品管制及更改小型石礦場政策,以致區內的石礦場全部停業,部分受影響的商人轉為經營食肆或海鮮酒家,海鮮艇亦轉往陸上營業。1970至1980年代,海傍道中的很多民居都改為海鮮店或重建為海鮮酒家。區內海鮮酒家的數量增至二十多家,海鮮店也多達三十多家,逐漸令鯉魚門的海鮮美食聲名遠播,吸引大量本地及海外遊客慕名而來!

(相片來源:香港大學圖書館)
1968年,顧客在海鮮艇上選擇海鮮
(相片來源:香港大學圖書館)
(相片來源:香港大學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