鯉魚門 — 昔日產業
鯉魚門在成為海鮮美食天堂前,以石材礦業和燒製陶瓷聞名。
石材礦業
早於18世紀,一群客家籍的石匠開始在鯉魚門村定居。自19世紀起,鯉魚門、牛頭角、茜草灣與茶果嶺擁有優質的花崗岩石材,合稱「四山」,區內湧現很多「石堂」(客家話,即採石公司),開採石材供應本土及廣東沿岸作建築之用。例如廣州於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落成的石室聖心大教堂有採用「四山」開採的花崗岩興建。
清朝期間,清政府冊封「四山頭人」,即每山有一人得到授權負責管理地方事務和向「官批石堂」徵收稅務。他們雖然並非官員均可穿戴官員的服飾,亦有隨行儀仗隊高舉「肅靜迴避」的牌匾,鳴鑼開路。當時,負責「官批石堂」稅務的清官員在上任時也會先拜會他們,充分彰顯他們特殊的地位。
1898年,英國租借新界後,重新登記鯉魚門村的土地,並相繼關閉了村內的「官批石堂」。直至1904年,政府刊憲批准鯉魚門石礦場營業,各石礦場才重新獲發牌照經營。在1960年代前,石礦業是鯉魚門主要產業。不過在1967年,因社會動盪,政府實施爆炸品管制,小型石礦場(包括鯉魚門石礦場)因不獲政府續牌而停業,令鯉魚門區逾百年歷史的石礦業劃上了句號。現時,鯉魚門石礦場舊址仍保留部分舊石礦場建築物,包括碼頭、石屋、石牆與混凝土建築物等,獲古物諮詢委員會於2015年評為三級歷史建築。

(相片來源:香港大學圖書館)
(相片來源:香港大學圖書館)

(相片來源: 香港大學圖書館)
(相片來源: 香港大學圖書館)
陶瓷業
陶瓷業亦曾是鯉魚門另一主要產業。從1950至1980年代,萬機陶瓷廠(亦稱為公仔廠)在前海濱學校後山設廠,主要以江西景德鎮手工製瓷技藝生產仿漢彩繪、唐三彩等陶瓷工藝品。陶瓷品除了供應本地巿場,亦外銷至日本、歐美等地,當時知名電影公司亦曾使用不少該廠的陶瓷工藝品作為古裝戲的道具。陶瓷廠的創辦人在設廠前,曾於1953至1954年間為虎豹別墅製造泥塑,該別墅於2009年獲古物諮詢委員會評為一級歷史建築。1990年代,陶瓷廠因不敵內地陶瓷品的競爭及客源萎縮而停業。

